枪手用AI批量代写论文:灰色产业链触目惊心,学术诚信岌岌可危
只需输入关键词,AI工具数分钟内生成初稿,写手稍加润色即可完成一篇“专业论文”;同一写手可横跨法学、计算机、学前教育等毫不相关的学科,日均产出30篇论文;电商平台年销量超4万单,背后是数百元廉价写手与万元订单的暴利勾当……近日,央视总台《财经调查》栏目揭露了一条以AI技术为核心的论文代写灰色产业链,引发社会对学术诚信的深度忧虑。
AI代写“流水线”:跨学科量产,效率惊人

记者暗访发现,武汉欢之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瑞杰学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普遍采用“组稿+AI”模式批量生产论文。在欢之歌公司,员工仅需将文献资料填入模板,AI工具即可快速拼接不同学科的论文框架。公司电脑中的“2025写稿明细”显示,同一写手同时完成了法学、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论文,专业跨度之大令人咋舌。
瑞杰学尚公司更宣称“员工靠走量赚钱”。主管演示时,AI工具仅用5分钟便生成一篇论文初稿,员工再通过资料库填充内容、简单润色即可交差。据透露,该公司因产能过剩,正拓展多领域业务,甚至涉足期刊代发服务。
灰色产业链:从电商平台到社交媒体,全渠道渗透
这条产业链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二手交易平台等渠道招揽生意,形成完整的“接单-转包-生产”链条。
电商平台伪装:武汉知渝文化有限公司在电商平台开设“泊伊芬教育旗舰店”,以“论文查重”为幌子销售代写服务,商品名称规避敏感词,客服承诺“真人代写、包通过、不过退款”。该店年销量超4万单,组建了1300余人的“写作大师”接单群,写手月收入可达8000元。
社交媒体隐秘营销:小红书账号“学霸师姐硕博论文咨询”宣称“全科专业辅导”,实则兜售代写服务,扬言“没有写不出的论文”,并根据学历专业开出万元级报价。
二手平台明码标价:四川瑞品豪网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二手交易平台开设“长林学长”店铺,线下门店无代写老师,线上却声称“兼职写手超300人,年代写量上千”,甚至提供期刊论文代发服务,省级期刊报价1.5万元、核心期刊3万元。
学术造假暴利:学生“交白卷”,写手“赚快钱”
在这条产业链中,学生花费上万元购买的“毕业论文”,实际是廉价写手用模板和AI拼凑的产物。写手群内,一篇1.2万字的本科论文中介开价仅450元,被写手“秒抢”;有写手自称月入3万元,甚至有初中学历者通过AI工具代写博士论文。
“谁有时间查文献、找数据?交给AI就行了。”一位有3年代写经验的写手坦言,多数订单通过AI生成初稿,再人工降重,一天可完成两篇论文。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写手为满足“数据支撑”需求,竟让AI编造虚假实验数据,导致论文内容严重失实。
高校严打:AI检测工具上岗,学术不端零容忍
面对AI代写泛滥,多所高校已引入“AIGC检测服务系统”,通过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分析,区分人工创作与AI生成内容。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明确,若论文AI检测结果超标,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天津科技大学规定,AI生成内容超40%者需自查自纠,否则不予答辩。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第三十七条亦明确,学位论文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行为,学位授予单位可不授予或撤销学位。教育部此前也发布通知,要求严厉查处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对参与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专家警示:AI非“枪手”,教育需回归本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AI技术本可作为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的辅助工具,但若沦为学术造假的“枪手”,将严重损害学生思维能力,破坏教育公平。复旦大学等高校已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明确AI辅助与代写的界限,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技术。
“论文写作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依赖AI无异于交白卷。”专家呼吁,高校需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完善监管机制,同时推动技术治理,让AI检测工具成为维护学术净土的“防火墙”。
在这场AI与学术诚信的博弈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