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冲刺2027年竣工 全球首个聚变发电装置进入倒计时
在10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向全球宣布: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于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装置。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迈入全球领先行列,为人类终极能源的商业化应用按下“加速键”。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发电示范的跨越
BEST装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导设计、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升级版,BEST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集成高性能超导磁体、高功率中性束加热、氘氚聚变燃料等前沿技术,首次在国际上验证聚变能在真实燃料环境下的净能量输出能力。
今年以来,BEST建设屡获突破:
5月:项目总装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工程从设计阶段转向实体建造;
10月1日: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精准落位,主体工程建设迈入新阶段。
据项目团队介绍,BEST将在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稳态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等离子体约束效率与能量增益因子,目标在2030年前点亮“聚变发电第一盏灯”。
战略布局: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
中国对可控核聚变的战略投入已形成系统化布局:
政策支持: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支持受控核聚变研发;2024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核聚变列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及“十五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强化法律保障与产业规划。
产业协同: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已集聚EAST、BE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三大装置,形成从基础研究到部件制造的完整链条。其中,CRAFT负责为聚变堆提供高精度部件,支撑BEST的发电演示与后续商业化。
全球视野:聚变能商业化竞争白热化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25年世界聚变展望》报告,全球近40个国家正推进聚变计划,在建或规划中的聚变装置超160座,私人资本投入突破100亿美元。美国、欧盟、日本等均将聚变能列为战略优先级,但中国凭借BEST的“发电示范”目标占据先机。
中信证券分析指出,聚变能产业将逐步从“事件驱动”转向“订单驱动”,超导磁体、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供应商有望率先受益。西部证券则强调,托卡马克装置中磁体系统成本占比达28%,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生产,成本下降空间巨大。
未来图景:2050年聚变能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科学家提出“聚变工程三步走”战略:
2027年:BEST实现聚变发电演示;
2035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验证氘氚聚变持续运行能力;
2050年:推动聚变能商业化,构建清洁、安全、无限的能源体系。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BEST不仅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象征,更是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中国愿与全球伙伴共享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核聚变力量。”
随着BEST建设的推进,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照亮现实的目标正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