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平台竞争不能薅商户羊毛,共筑健康市场生态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平台与商户间利益分配的规范引发广泛关注。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纽带,本应实现商户、消费者与平台的多方共赢,但部分平台通过强制补贴、流量操控等手段“薅商户羊毛”,已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健康发展。
强制补贴与流量绑架:商户利益受损的典型缩影

浙江某果蔬超市经营者李先生发现,自己在某外卖平台的订单中,每笔需额外补贴顾客43元,其中商户承担34.25元,平台仅补贴8.75元。而这一活动他从未主动参与,平台客服却以“系统自动匹配”为由推诿责任。类似案例在江苏、河南等地屡见不鲜:常州某猪脚饭餐厅被强制参加“百亿补贴券”活动,商户需承担最高7元的补贴;嘉兴某酒店被平台“调价助手”功能直接修改房价,商户修改权限被隐藏于复杂操作流程中。
更隐蔽的“流量绑架”手段同样令商户苦不堪言。某电商平台通过“退货率”评价机制间接惩罚商户:消费者为凑单享受“满减”优惠后大量退货,导致商户退货率飙升,进而被平台降低推荐优先级。一位服装商户无奈表示:“去年‘双11’期间,某品牌服装甚至被当作‘满减神器’,消费者为享优惠下单后立即退货,我们的退货率一度达到80%。”
内卷式竞争: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平台间的“价格战”已从显性补贴转向隐性成本转嫁。北京某餐馆负责人赵德胜透露,多平台运营虽带来订单量增长,但利润率持续下滑:“外卖成本本就高于堂食,加上平台补贴成本由商户分摊,现在营业额增加但利润微薄。”这种压力迫使部分商户降低产品品质。福建漳州某食品企业负责人坦言,为应对竞争,小蛋糕中的鸡蛋含量从30%降至不足10%。
电商平台“仅退款”规则的滥用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吉林某袜业电商负责人刘洪洋表示,部分消费者利用规则漏洞“薅羊毛”,导致产品和人力成本增加,甚至出现“人货两空”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毅指出:“‘内卷式’竞争迫使商户陷入‘低价低质’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和行业声誉。”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纠偏:从无序到理性的转型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与平台企业已展开行动。今年以来,多项政策密集出台: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明确平台收费原则,倡导降低商户负担;8月三部门联合起草《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规范价格竞争行为;5月与7月,市场监管总局两次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平台,要求其规范促销行为。
平台企业也在调整策略。美团推出“助力金”计划,预计年底覆盖超10万家餐饮小店,单店最高补贴5万元;淘宝天猫升级“仅退款”识别模型,拦截异常行为,并为商家提供快捷申诉通道。这些举措初步显现成效:北京互联网法院今年审结的涉“仅退款”纠纷案件同比下降六成以上。
共建共赢生态:商户、平台与消费者的共同责任
破除“内卷式”竞争,需多方协同发力。商户应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以创新驱动发展。吉林赵德胜的餐馆通过优化菜品口味赢得老主顾,即便利润率下降仍坚持品质;刘洪洋的袜业公司加大原创设计投入,逐步摆脱低价竞争。
平台企业需强化自律,优化规则设计。美团“堂食提振计划”通过提供“明厨亮灶补贴”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淘宝天猫针对优质商家减少“仅退款”干预,引导消费者与商家协商解决纠纷。
消费者亦需树立理性消费观。谢毅教授建议:“消费者应关注商品与服务本质,而非仅追求低价,通过消费选择筛选优质商户,助力行业升级。”
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商户利益的尊重与保护。唯有摒弃“薅羊毛”思维,构建公平、透明、可持续的竞争环境,方能实现商户增收、平台增值、消费者满意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