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都同步辟谣“取消中考”:贯通培养≠免考,教育创新不破制度根基

栏目:新闻资讯 作者:admin 时间:2025-10-24 09:45:28

10月23日,针对网络热传的“上海、成都试点取消中考”传闻,两地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官方渠道同步辟谣,明确指出相关改革为“小初高贯通培养”试点,与取消中考无直接关联,呼吁公众勿信谣、勿传谣。


上海、成都同步辟谣“取消中考”:贯通培养≠免考,教育创新不破制度根基

谣言溯源:贯通培养改革被误读

近期,部分自媒体将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及成都市教育局公布的“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曲解为“取消中考”。对此,上海市教委于10月22日回应称,长学制贯通培养的实质是“对课程进行统一设计,实现资源的贯通使用”,旨在构建连贯性教育体系,而非废除中考。成都市教育局亦于同日澄清,8所试点学校的贯通培养模式仅面向特定学生群体,属于个性化探索,全市中考制度未受影响。


成都试点:8所学校探索“全链条育人”

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公告,自2025年起,8所学校率先启动两种学制贯通培养试点:


“十二年一贯制”:涵盖小学至高中,如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都江堰嘉祥外国语学校等;

“六年一贯制”:覆盖初中至高中,如成都列五中学、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等。

试点班级实行独立编班,每班不超过45人,生源从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家长可自愿报名。若报名人数超额,将通过电脑随机录取,严禁以考试形式选拔。学生可中途退出试点班,返回普通班级就读,学校不得强制清退。

成都市教育局强调,贯通培养的核心是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的有效衔接,而非简化升学程序。例如,试点学校将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

上海方案:科学高中与一贯制学校并行

上海市教委的改革方案同样聚焦长学制贯通培养,但路径更为多元。方案提出“新建一批科学高中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通过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协同育人,聚焦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例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浦东科技高级中学以数理和科技教育为特色,温州科技高级中学则通过强化实验课程、建设独立实验楼和科创馆,将科学探究融入培养全过程。

教育专家指出,上海的科学高中与成都的贯通培养均指向“减少升学考试压力,提供连续教育体验”的目标,但二者均未动摇中考作为义务教育终结性考试的制度地位。上海市教委明确,贯通培养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而非颠覆性改革。


官方呼吁:理性看待教育创新

两地教育部门在辟谣中均提醒公众,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优化育人模式,而非简化评价标准。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试点规模有限,仅涉及8所学校的特定班级,远未达到“全市取消中考”的层面。上海市教委则强调,科学高中与一贯制学校的建设需遵循国家课程框架,中考仍将是检验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民分析称,一贯制学校能避免学段间的重复或跳跃,实现个性化培养,但“一刀切”的免考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他建议家长关注学校特色与教育理念,而非单纯追求升学路径的简化。


网络治理:多部门联动打击谣言

此次辟谣行动中,上海网络辟谣平台、成都市网信办及多家权威媒体迅速介入,通过发布官方声明、解析政策细节等方式遏制谣言传播。例如,上海网络辟谣平台联合“网信成都”微信公众号,以图文形式拆解误解源头;成都市则通过政府官网及主流媒体重申政策初衷。

此前,许昌市网信办曾因处理多起网络谣言案件受到关注。2025年9月至10月,当地接连通报三起典型案例,包括虚构“小区挖坟”“特大暴雨内涝”等不实信息,相关责任人被依法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罚。此类案例为教育领域谣言治理提供了参考。


教育生态重塑中的理性选择

随着上海科学高中与成都贯通培养试点的推进,中国基础教育正从“选拔导向”向“成长导向”转型。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竞争将更侧重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而非单一的考试成绩。对于家长而言,与其焦虑于“中考是否取消”,不如深入理解政策内涵,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成长路径。

正如一位参与上海改革咨询的专家所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洞察趋势的家庭将抢占先机,而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模式,可能会错失孩子发展的关键机遇。”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阅读:26次

我要留言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