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手机正式开售!三大运营商全面上线,告别实体卡时代
2025年10月14日,中国通信行业迎来里程碑时刻——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步宣布,eSIM手机业务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商用。用户无需实体SIM卡,通过远程下载运营商配置文件即可激活通信服务,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无卡化”通信时代。
政策与技术双突破,eSIM落地加速
此次商用获批源于工信部近期发布的《关于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通知》。根据政策,运营商需满足“双向机卡锁定”“跨境写卡禁用”“地理位置校验”等12项安全标准,确保用户身份真实性与通信安全。中国联通技术专家表示:“eSIM芯片直接焊接在主板上,比传统SIM卡防盗性提升90%,且支持远程管理,能有效拦截诈骗电话。”
技术层面,国内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紫光国微、华大微电子提供安全芯片,华为、小米等终端厂商推出支持eSIM的5G手机,运营商则完成系统升级。以苹果iPhone Air为例,其5.6毫米超薄机身正是得益于取消实体卡槽,改用eSIM技术。
三大运营商差异化布局,覆盖多场景需求
中国联通:作为先行者,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25个省市开通服务,支持“独立号码”与“一号双终端”双业务。用户可通过线下营业厅或上门服务办理,需满足实名认证、名下SIM卡不超过4张等条件。截至10月13日,其线上预约人数突破20万。
中国移动:计划于第四季度全面铺开,目前支持智能穿戴设备(如OPPO Watch X2系列)的“一号双终端”服务。用户通过“欢太健康App”线上开通,四川省需线下实名办理,云南省号码暂不支持。
中国电信:预计10月底前开放服务,首批支持iPhone 17等机型。业务办理需携带设备至线下营业厅,套餐资费与实体卡一致,且支持“一卡多号”功能,方便跨境旅行。
用户实测:便捷与安全并存
北京用户李先生在联通营业厅体验了eSIM手机开通流程:扫描设备二维码、人脸识别认证、选择套餐,全程仅需5分钟。“以前换卡要等快递,现在直接下载配置文件,出国旅游也能秒切当地运营商套餐。”他表示。
安全方面,运营商引入“数字身份认证”技术。例如,中国移动要求设备电量需高于20%,且主号码必须开通VoLTE业务;中国联通则对黑名单用户、未实名账号自动拦截。工信部数据显示,eSIM诈骗拦截率较传统SIM卡提升65%。
行业影响:催生万亿级市场,倒逼监管升级
eSIM的普及将重构通信生态。据GSMA预测,2025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10亿,中国占比超30%。对用户而言,多设备协同(如手机、手表、车机共享号码)将成为常态;对企业而言,物联网设备管理成本可降低40%。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反诈专家指出,eSIM的远程写卡功能可能被黑产利用,需持续优化“设备绑定+行为分析”风控模型。工信部表示,将推动《eSIM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落地,并建立跨运营商的诈骗号码共享库。
未来展望:2026年或成普及关键年
随着iPhone Air、华为Mate XTs等旗舰机型上市,eSIM手机出货量预计在2026年突破1.2亿部。运营商透露,下一步将探索“eSIM+量子加密”技术,进一步提升通信安全性。中国信通院专家认为:“eSIM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我国从‘通信大国’向‘通信强国’跨越的关键一步。”
从“插卡”到“无卡”,eSIM的普及不仅简化了用户操作,更推动了通信行业向安全、高效、智能化转型。在这场变革中,中国正以技术自主创新与严格监管并举,为全球eSIM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