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大规模关店,零售超市行业未来路在何方?
2025年,永辉超市宣布关闭全国超250家低效门店,山东、西安等地门店接连撤场,这一动作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传统商超在消费变革与竞争升级中的生存困境。当“关店潮”从永辉蔓延至中百、联华等企业,当会员店、折扣店、即时零售等新势力加速崛起,零售超市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场变革背后,是消费者需求迭代、技术革命冲击与商业逻辑重构的多重叠加,而行业的未来,藏在三个关键破局点中。
一、永辉“关店潮”:传统商超困局的缩影

永辉的困境并非个例。2024年,全国近500家商超门店关闭,中百集团营收同比下降11.5%,永辉自身四年半累计亏损超97亿元。其核心矛盾在于:传统“大而全”的卖场模式,已无法匹配消费者对“质价比”“即时性”“体验感”的新需求。
消费分层加速:高收入群体追求品质与独家性,催生山姆会员店(52家门店覆盖27城)、Costco等会员制仓储超市的爆发;年轻群体注重性价比,推动零食折扣店(好特卖、奥乐齐上海62家店)、社区硬折扣店崛起。
渠道竞争白热化: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即时零售平台通过“30分钟达”抢占早餐、晚餐高频场景,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6500亿元,占超市线上销售40%;美团与沃尔玛、京东与永辉的合作,进一步挤压传统商超的流量空间。
运营成本高企:永辉关闭的门店中,80%因长期亏损,租金、人力、供应链成本攀升,而单店产出无法覆盖支出,形成“越开越亏”的恶性循环。
二、破局点1:商品力重构——从“卖货”到“造爆款”
当价格战陷入内耗,差异化商品与自有品牌成为商超的核心竞争力。山姆会员店、胖东来、奥乐齐的案例揭示:消费者愿为“独家感”“稀缺性”支付溢价。
自有品牌崛起: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占比达30%,瑞士卷、澳洲牛排等单品年销破10亿元;胖东来DL精酿啤酒、大月饼成为“网红社交货币”,带动单店日均客流超1.2万人次;奥乐齐中国区自有品牌占比达90%,通过极致供应链压低价格。
供应链深度整合:永辉在调改中淘汰80%商品,引入30%以上新品,进口商品占比提升至20%,并计划通过供应链大会引进头部供应商,建立“品质零售”心智。
场景化商品组合:超市+食堂模式(大润发、盒马鲜生)通过现做餐饮吸引客流,响应“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政策;超市+医疗、超市+养老等复合业态,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需求。
三、破局点2:全渠道融合——从“线下为主”到“立体作战”
消费者“即时性+全渠道”的购物习惯,倒逼商超打破线上线下界限,构建“到店+到家+社群”的立体网络。
即时零售成标配:山姆“极速达”订单占电商70%,沃尔玛全国门店上线美团配送,通过前置仓实现“1小时达”;永辉生活APP用户突破1亿,线上销售占比达35%。
数据驱动精准运营:天虹股份发布“百灵鸟AI大模型”,通过消费数据分析优化选品、动态定价;银泰百货引入AI导购员、虚拟试穿技术,提升转化率。
社群与私域运营:胖东来通过员工服务视频、商品制作过程直播,打造“信任经济”;永辉调改店增设休息室、食堂,强化“社区服务中枢”定位,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四、破局点3:ESG与技术创新——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绿色供应链、数字化基建、碳中和门店正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
绿色供应链降本:沃尔玛应用新能源车辆、可降解包装,单店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0吨;永辉试点跨境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进口商品成本。
数字化重构效率:联华超市通过智能购物车、电子价签提升管理效率;物美利用大数据实现库存动态优化,损耗率下降40%。
ESG合规赢未来:全球ESG投资规模达3.2万亿美元,零售业占比超15%;碳中和认证门店通过节能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获得融资优势。
五、未来五年:谁能活下来?
2025年的零售超市行业,已进入“效率革命”与“价值重构”的关键期。短期看,企业需通过供应链数字化构筑成本壁垒;中期看,需借助社区服务生态拓展价值边界;长期看,需在元宇宙、ESG领域建立技术专利与标准话语权。
头部玩家:永辉、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巨头,将通过“供应链数字化+自有品牌+全渠道”实现逆势增长。
区域势力:福建新华都、湖南步步高等企业,依托本地化运营在细分市场形成壁垒。
新势力崛起:折扣店、会员店、即时零售平台,将通过差异化模式抢占市场份额。
永辉的关店潮,不是行业的终点,而是新周期的起点。当消费者不再为“低价”买单,而是为“品质”“体验”“信任”投票时,零售超市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将商品力、全渠道、ESG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企业。这场变革没有终局,只有持续进化者才能穿越周期,赢得下一个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