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禁用“不添加”“零添加”宣传语,莲花味精回应行业新风向
近日,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新规明确禁止食品包装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宣传用语,引发行业震动。与此同时,曾因“零添加”标签陷入争议的莲花味精,在经历破产危机后重整旗鼓,其最新回应也引发市场关注。两大事件交织,折射出食品行业从营销噱头到合规经营的重要转型。
新规落地:食品营销告别“文字游戏”
新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明确要求,食品包装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等模糊性宣传语。这一政策直指行业顽疾——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通过“零添加”标签制造健康焦虑,实则偷换概念。例如,某品牌果汁标注“不添加蔗糖”,但果汁本身含糖量超标;某“无糖”食品配料表暗藏淀粉糖浆。此类宣传不仅误导消费者,更扰乱市场秩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指出,“零添加”本质是营销噱头。以酱油为例,酿造过程需酶制剂催化,而大豆本身即含多种酶;果汁天然含有防腐成分,生产流程难以做到绝对“无添加”。新规的实施,将迫使企业回归产品本质,通过真实标注成分、提升生产工艺赢得市场。
莲花味精回应:合规经营与市场信心
面对新规,莲花味精迅速作出回应。3月26日,针对短视频平台流传的“莲花味精濒临破产,只剩一栋办公楼”谣言,莲花控股工作人员明确辟谣:“我们现在挺好的,公司很火爆。”这一表态,与其近年来的经营轨迹高度契合。
回顾莲花味精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1998年上市后,公司曾因市场竞争加剧、经营不善陷入困境。2019年,公司负债高达18.54亿元,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存在破产风险。然而,2023年短视频平台的科普视频意外带动国货热潮,莲花味精凭借“味精不致癌”的科学解读重获消费者信任。2023年,莲花控股净利润达1.31亿元,同比增长178%,2024年更实现业绩逆袭。
此次新规发布后,莲花味精的合规经营能力备受关注。作为味精行业代表企业,其产品配料表始终遵循国家标准,未使用“零添加”等误导性宣传。公司表示,将继续坚持透明化生产,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而非依赖营销噱头。
行业影响:从营销驱动到品质竞争
新规的出台,标志着食品行业进入“后营销时代”。消费者对“零添加”标签的盲目追捧,曾催生大量虚假宣传案例。例如,某品牌酱油检测显示,其“零添加”产品实则含多种添加剂;某“无添加”酸奶添加过量乳清蛋白粉以替代增稠剂。此类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让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莲花味精的转型经验,为行业提供了参考。2023年,公司通过科普视频纠正消费者对味精的误解,并借助国货热潮实现品牌复兴。这一案例表明,企业需以产品品质为核心,而非依赖营销噱头。新规实施后,行业将加速洗牌,合规经营、技术领先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未来展望:合规与创新的双轮驱动
新规的落地,对食品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例如,开发天然防腐剂替代传统添加剂,或通过工艺优化减少添加剂使用。同时,行业需加强消费者教育,普及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知识,消除公众误解。
莲花味精的案例表明,国货品牌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企业可通过文化赋能、品质升级赢得市场。例如,莲花味精可结合“老字号”品牌优势,推出定制化、健康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情怀的双重需求。
新规禁用“不添加”“零添加”宣传语,是国家对食品行业的一次深度治理。莲花味精的回应,既是对自身合规经营的自信,也是对行业新风向的积极响应。未来,食品企业需以合规为底线,以创新为动力,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消费者也需理性看待食品标签,关注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让“吃得明白”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