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缅怀先人,踏青寻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它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与演变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其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到了唐朝,清明节还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逐渐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现在,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有的人会直接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此时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吃青团: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了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一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病写在纸上,放高了再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荡秋千:历史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好玩有趣,可以促进健康,培养勇气,古往今来的儿童都很喜爱。
拔河: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降临,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成长也比较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而插柳与植树也有一定的关联,有的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节日意义
缅怀祖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祭祖大节,人们通过扫墓、献花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传承文化: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植树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自然崇拜: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社会教育:通过清明节的活动,年轻一代可以了解和学习家族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先人的事迹和精神,从而受到深刻的社会教育和道德熏陶。
节日象征
柳树:柳树是清明节的典型象征之一。人们认为柳树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因此在墓地周围种植柳树或佩戴柳条以祈求平安。同时,柳树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纸钱:纸钱是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的物品之一。人们焚烧纸钱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纸钱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人们对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关心和祝福。
菊花: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在清明节期间,人们常用菊花来祭奠逝者,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雨水:清明节前后,春雨绵绵,这不仅为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象征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泪水。雨水的滋润使得万物复苏,也寓意着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安宁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