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试产成功 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广州下线
11月3日,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正式试产,全球首台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飞行器顺利下线。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全球首条飞行汽车量产线贯通,也是全球首个通过现代化流水线实现飞行汽车批量生产的工厂,为中国低空经济从“手工试制”迈向“规模生产”按下加速键。

技术突破:分体式设计重构立体交通
“陆地航母”飞行汽车采用全球首创的“陆行体+飞行器”分体设计。陆行体(母舰)为三轴六轮全驱结构,具备6×6越野能力及后轮转向功能,可容纳4-5名乘客,并搭载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可为飞行器提供多次补能,延长整体续航。飞行器部分为电动六旋翼双涵道构型,机身主体采用碳纤维材料,兼顾轻量化与高强度,270°全景座舱设计为乘客提供开阔视野。
据悉,本轮试产的飞行器将用于密集试验试飞,重点验证飞行稳定性、动力系统可靠性及分体式结构安全性,为2026年正式交付奠定基础。目前,“陆地航母”已收获超4000台预售订单,并签约200余家合作营地,覆盖飞行体验、培训及运营服务。
产能革命:30分钟下线一台飞行器
该工厂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10,000辆,初期年产能5,000辆,是全球首个具备“万辆级”产能的飞行汽车制造基地。满产状态下,生产线每30分钟即可下线一台飞行器,效率远超传统航空制造模式。
工厂创新融合汽车工业与航空制造优势,规划复材、动力、连接、涂装、总装五大核心车间:
复材车间:首创高压吹气模压技术,提升碳纤维部件生产效率;
动力车间:打造全球首条动力套智检线,实现电机、电池组自动化检测;
总装车间:引入云端智能标定系统,确保分体式结构精准对接。
此外,工厂全流程采用光伏发电、节能设备及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碳排放较传统航空制造降低40%,践行“精致、智慧、绿色”理念。
产业跃迁:中国智造抢占全球制高点
“陆地航母”的量产标志着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技术、产能双突破。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表示:“我们以汽车工业思维重构航空制造流程,将规模化生产经验与航空级质量标准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成本持续优化。”
政策层面,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广深珠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工信部亦提出加快培育低空物流、城际交通等新业态。业内专家指出,飞行汽车约70%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通用,汽车产业链的成熟经验(如充电桩、智能交通系统)可无缝迁移至低空领域,形成“地面+空中”立体交通网络。
未来图景:从限定场景到城市3D交通
根据规划,低空飞行将分三阶段推进:
限定场景:郊区、景区、飞行营地等;
典型场景:城际交通、机场接驳等;
城市3D交通:门到门、端到端的立体出行。
广汽集团、吉利沃飞长空等企业亦加速布局,如广汽高域AirCab已开启预订,定位城际短途通勤;沃飞长空AE200获120架金融租赁订单,创国内eVTOL单笔最大交易。国际车企如现代、丰田等亦纷纷入局,但中国凭借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政策支持,已在全球低空竞逐中占据先机。
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的试产成功,不仅是中国智造在航空领域的里程碑,更预示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随着“十五五”规划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粤港澳大湾区有望率先构建“地面驰骋、空中翱翔”的未来交通图景,为全球城市空中出行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