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热度降温?政策深化与业态升级下的“静水流深

栏目:生活百科 作者:匿名 时间:2025-10-17 17:47:33

2025年,地摊经济这一曾因“烟火气”刷屏的词汇,似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事实上,它并非消失,而是以更理性、更规范的方式融入城市经济生态,从“政策松绑”的爆发期转向“长效发展”的深耕期。这一转变背后,是政策深化、业态升级与消费需求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摊经济热度降温?政策深化与业态升级下的“静水流深

一、政策从“松绑”到“规范”:地摊经济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

2025年,地摊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反增,但管理方式从“一刀切松绑”转向“精准化引导”。


中央层面:明确占道经营、流动商贩不再影响文明城市考核,管理者不得强制没收摊位,但要求“划区经营、规范管理”。

地方实践:多地划定“便民经济圈”,如上海奉贤区南桥镇增设疏导点、管控点,将流动摊贩纳入“三证齐全”(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健康证)的合规体系;浙江推行“一摊一档”管理,通过备案制简化审批流程。

数据支撑:2025年地摊经济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年增长率近20%,但增长动力从“政策红利驱动”转向“品质服务驱动”。

政策深化背后,是政府对“烟火气”与“城市秩序”平衡的探索。例如,南桥镇通过第三方机构管理疏导点,解决用电用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既保障摊贩生计,又避免“一放就乱”的困境。


二、业态从“低价竞争”到“品牌化、专业化”:地摊经济升级进行时

地摊经济不再是“摆个摊卖货”的简单模式,而是向品牌化、专业化、差异化方向演进。


品牌加盟兴起:如“金厨当家”炸串餐车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稳定货源、营销策划,帮助创业者月入8万;类似模式覆盖小吃、文创、科技产品等领域,降低个体经营风险。

技术赋能经营:智能地摊车可接入城市数据,自动检测人流密集区域、规划路线,甚至预约摊位;自动收银系统、LED灯带陈列等工具提升效率与吸引力。

消费需求分层:刚需低价商品(如早餐、日用品)需求稳定,但体验型消费(如手工艺品、健康轻食)溢价空间更高,推动摊主从“卖货”转向“提供场景”。

例如,深圳西乡街夜市摊主苏瑶瑶通过延长营业时间、优化选品,日均销售额突破1万元,其背后是“炸串+手打柠檬茶”的组合创新,满足年轻消费者“夜宵+社交”的需求。


三、公众关注度下降:从“现象级话题”到“日常经济形态”

地摊经济热度降温,本质是公众对其认知从“新鲜事物”回归“常态经济”。


媒体焦点转移:2020-2022年,地摊经济因“保民生、稳就业”被高频讨论;2025年,媒体更关注其与夜经济、乡村经济、银发经济的融合,如农村地摊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城市夜市与旅游结合打造消费场景。

从业者结构变化:2025年地摊从业者中,夫妻摊、前企业主、返乡创业者占比提升,他们带来更专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地摊从“个体生存”向“产业生态”升级。

消费者习惯固化:移动支付、社交媒体普及使“线上预约+线下取货”“直播带货”成为常态,地摊经济的“线上化”降低了其话题性,但提升了经营效率。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地摊经济的下一站

尽管地摊经济已进入稳定发展期,但仍面临挑战:


监管难题:部分城市城区空间有限,疏导点设置困难;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仍需加强抽查。

竞争加剧:低成本入局导致同质化严重,摊主需通过差异化选品、IP打造(如短视频记录摆摊日常)突围。

但机遇同样显著:


政策红利持续: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免费培训等支持降低门槛。

市场潜力释放: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结合,如开发适老化产品、环保商品,拓展新客群。

资本参与深化:电商巨头通过供应链支持、品牌孵化,推动地摊经济向“小而美”的连锁模式转型。

地摊经济,从未“消失”

2025年的地摊经济,不再是聚光灯下的“政策宠儿”,而是城市经济中默默生长的“毛细血管”。它以更规范、更专业、更融合的姿态,为普通人提供创业机会,为消费者创造多元选择,为城市注入持久活力。正如南桥镇摊主所言:“现在不用躲城管,能安心摆摊,生意反而更好了。”——这或许就是地摊经济“静水流深”的最好注脚。

版权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阅读:13次

我要留言

  

分类栏目